11月30日,一项针对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的调查问卷使“爱牙课”这门被人忽视的课程进入公众视野:我国七成小学爱牙课老师没机会接受专业培训,授课几乎全靠自学,最怕被学生和家长问及龋齿、无糖为什么还会甜、涂氟、窝沟封闭等问题。鉴于此,全国首个培训“爱牙老师”的“益达爱牙实验室”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开办,全国各地100名爱牙课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。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徐韬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辞。
“益达爱牙实验室”由国内专科医院北大口腔医学院主办、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和“益达”无糖口香糖协办,并由国内权威专家亲身教授,在传授基本护牙知识之余,通过具体的演示讲解口腔酸碱性、牙齿检查、涂氟等过程,把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逐一击破。参与活动的老师表示,在科学实验之后才了解到口腔健康的酸碱平衡之道,特别是不含糖的无糖口香糖护齿的原理是刺激唾液的分泌,从而达到食物残渣、中和口腔酸性、有效控制牙菌斑的效果。
“我们也想教给学生更多,但却苦于不知从何入手”
为更好了解小学口腔课开展情况,《中国教育报》针对全国小学口腔课教师进行了专项调查。
问卷结果显示,目前我国爱牙课在小学教育中受欢迎度高,但授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却不多。95%以上的老师获取专业口腔知识的途径是通过“上网、口腔健康宣传资料、报纸电视”自学成才;一半以上的老师反映自己在上爱牙课时备课时间长,对知识点一知半解;三成老师无法准确回答“为什么无糖口香糖是甜的还能护齿”此类深入问题。
“我们很想上好口腔课,但专业知识方面,往往不知从何入手”,包老师在看到调查结果时向记者诉苦。此次到北京学习,包老师参加了《中国教育报》与“益达”无糖口香糖联合举办的“第二届全国口腔健康创新课堂大赛”,因其作品被评为全国金奖,所以有机会接受这次培训。
体验式实验——“爱牙实验室”助力口腔基础知识普及
30号上午,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副兼办公室主任、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,为到场老师上了专业与实验并重的一课。
老师入场后就收到“爱牙实验包”,体验“进食后咀嚼无糖口香糖及时洁齿”全过程,配合王教授的理论讲解,明白了无糖口香糖的护齿原理:进食后咀嚼无糖口香糖,可产生大量刺激性唾液,有助于食物残渣、中和口腔酸性,有益牙齿健康。
进入动手实践操作环节,成老师与同行的另外一位老师现场学习如何为一名小学生检查牙齿,接受王教授的专业指点。会后,百名老师还参观了北大口腔医院的各个诊室。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场老师的口腔知识水平从“日常经验判断”上升到“专业系统理论”。
用“专业”关爱儿童牙齿健康成长
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口腔健康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,授课老师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对授课也至关重要,“很多老师教学热情积极,但专业基础知识不够,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培训,我们也愿意从事这项工作,‘益达爱牙实验室’的开设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,希望可以长期坚持下去。”
上午活动结束后,这一百名老师会继续在北京参加三天的课堂技能培训课程,同“益达”无糖口香糖一起关注我国儿童牙齿健康问题。